最近发现自己愈发有些焦虑, 焦虑起来的时候就做个低头族, 埋头在手机里面看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前可能不怎么长期焦虑, 现在一焦虑, 倒是焦虑出来一些心得.

作为神经症的一大病症, 全球终身患病率是13.6%, 大约相当于每七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终身焦虑(数据来源于百度焦虑症吧).不说终身的话, 可能每个人都有过或重或轻的焦虑. 现代城市人焦虑症又会更重一层.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 有一点焦虑有助于生存, 就跟痛觉一样.另外我认为焦虑症可能像其他的身体类疾病一样, 可以作为癔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就像极度渴望休息就会生病, 极度渴望怀孕就会假孕一样.

拿咱们的社会现实来说, 周围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的人群,会给自己一些直接间接的压力和期待, 这些压力和期待又往往长远而脱离实际,超出能力。于是自己就焦虑了,一直焦虑到周围的人感觉不能再给他压力为止。这个时候,虽然焦虑是一种痛苦的状态,并且自我的能力无法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消除焦虑,于是就不再想要消除焦虑,而是把自己压抑在焦虑的病态中,以解除四周的压力,长期形成像慢性病一样的习惯性焦虑。

焦虑的人无法停止思考和幻想,认为停止下来就是不够努力,会有愧于期待,会使压力卷土重来。于是,手机是一种很好的解脱。手机产生无休止的信息,让大脑一直处在忙碌状态,让自己认为至少在做事情,去抵御愧疚感。

如此说来,极大的压力和期待导致了无力感,无力感导致必须时刻要做些什么的忙碌感,停下来就会导致愧疚感。这就是焦虑的过程之一种。

编程、工作与生活一样,真正有价值的道理简单而朴素,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但从来不去好好遵守它。

这些天一直在看和实践敏捷开发,2005年以后,还没有再看过源代码了,现在又在看,并帮助工程师们提高。这个过程中就发现,工程师们对一些编程基本原则的反应是“太理想化”,“确实应该是那样的,但实际因为种种问题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这些原则“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什么原则呢?比如代码应该有高可读性,比如变量命名应该遵循统一原则(驼峰或下划线),比如应该写充足的注释,比如应该做到逻辑代码与界面的 分离(MVC/MVVM)……为了说服大家,我不得不买上几本经典书,把《代码大全》里面的一段章节翻出来给他们看。

然而,这可能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人们总是知道道理,却却在实践中大打折扣。

在《程序员修炼之道》的中文序言《程序员心里的小声音》中,指出了这种现象,以编程DRY(Don't repeat youself)原则举例,指出“能不能用正确的原则知道正确的行动本身,其实就是区分是否是高手的一个显著标志”。

我觉得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编程界的“人格分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不去做或不好好做。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这方面的分裂。全世界人类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分裂。什么原因?对人来说,知道并不等于懂得,特别是实践欠缺,还没有踩到足够的坑来说明不遵循会产生多少问题。

对我国人来说,国民教育环境也促使了这种分裂。思想品德课本上的道理讲着诚实守信,哲学课本讲着全面和联系的观点,历史课本上却讲着和谐过的抗日战争。国家人格分裂,我们每一个人自然而然也跟着一起分裂了。

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世界上没有银弹,那么路只有三个:一个是按正确的道理办事;一个等自己踩了足够多的坑后再去领悟,“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嘛;最后一个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彻底没救了。

前两天看新闻,真的有这个地方,真在中国,真的焚尸炉。就这个月开业,开业日期是清明节。这就是上海的4d死亡体验馆。

写遗嘱,进棺材,遗体告个别,然后丢进焚尸炉。哦,叫火化炉好了,焚尸的感觉好像对我们自己的尸体不够尊重一样。

据说还不少人,想“死”还得排个队。不过中国现实更有趣,那个放盒子的地儿太贵,可能还死不起。

开设的体验馆的人有心理学背景,焚尸哦不对火化完之后还安排了投胎转世的重生环节,把体验者的心理重新拉回人世。

这家体验馆正式名称是4d死亡体验馆,不少媒体报道时变成了生死体验馆或者生命体验馆,这或许就是人对死亡有意无意的回避态度。

不知怎么,一讲到生死,我想到了两个哲学命题,一个是加缪的西西弗斯,一个是叔本华的钟摆。前一个每天推石头上山,石头石头推到顶又滚下来,因为太无聊也毫无意义,西西弗斯变着花样推,每天都给自己找点儿乐子。后一个说,人生满足了就无聊,无聊了就没事找事,找到事了就痛苦,一辈子这两种状态,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不是在去无聊的路上,就是在去痛苦的路上。一个是瞎乐观的无聊,一个是穷悲观的无聊。这就是没事找事的人生。

这里一篇文章http://developer.51cto.com/art/200906/129424.htm

不过蛮啰嗦的,写了那么长……

rest就是要无状态,sessionid就是要保存状态,当然就不restful了。需要在每次请求都发送认证信息,才可以restful。

为什么要无状态?这样每次请求可以独立测试啊。

别的好处自然是,服务器很容易做分流了,服务器之间也解耦了。

今天去听了一个干货满满的讲座, 解答了我的一些敏捷的疑问, 也更加确定了我以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这次由leangoo和scrum中文网组织的讲座, 主讲人是廖靖斌, <<Scrum敏捷软件开发>>的第一译者, 也为很多公司做过内训, 经验丰富.

按讲演的顺序谈谈体会:

一. 敏捷思维

这个包括三部分:

* 价值驱动. 这一点就是要交付, 并且尽快交付有价值的东西. 这次的更深体会是, 一切有价值的需求都是驱动力, 不只是产品, 还包括技术需求, 测试, 重构, 改BUG, 甚至撰写文档.提到一个Zappos的典型案例.

* 适应变化. 这个主要是快速迭代了. 大家并不陌生.  内涵包括频繁交付, 频繁确认, 频繁交付正确成果. 后面两点, 是需要自动化测试, 持续集成保证的了.

* 自组织团队. 这个以前并不够关注, 也没有足够的方法. 这里面提到, 将用户与团队直接对接的重要性, 举了小米的例子, 要求开发团队每天要泡45分钟论坛. 目的是对用户的使用情况有直观的感受.

讲到从契约模式到共享责任这一点, 我们猫宁团队目前还在很努力的去探索.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方式.

二. SCRUM框架和流程

包括三个角色: PO, SM, 开发团队, 大家一条船, 又是讲前面的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三个工作: 产品Backlog, sprint backlog, 燃尽图.

里面比较有感受的是四个会议+1, 分别说一下:

* +1 的会议, 是需求准备的会议, 在开Sprint计划会议之前几天, 提前将准备好的需求,UI,UX等, 与开发沟通清楚. 不清楚的需求补充好, 或者不在此次开发.

* Sprint计划会议. 对应我们猫宁团队, 就是每次迭代前的需求讲解, 用户故事划分为任务,  然而又有几个重要不同: a. 计划会议大约2~4小时, 需要在会上确定前后台接口, 将用户故事划分为任务, 按优先级依次排列用户故事. 但不去确定谁来开发.

* 每日站会. 15分钟内. 这个会议上才去确定谁去做哪个任务.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A. 大家要按优先级去做用户故事. B. 大家要做同一个用户故事, 交付后才能一起做下一个故事 C. 大家自己领取任务, 做完了再继续领取别的任务. 哦, 可是我做IOS不会Java后台啊... 这里提出了要去学习其他的能力, 帮助其他人做事情, 从简单的文档, 测试等开始做起.

* Sprint评审会议. 这个目前我们没有做. 举了个例子, 某个北京的公司 , 周五下午, 老板什么也不做, 就是看各个scrum团队讲这次迭代开发的内容. 全公司其他人有兴趣的都可以参加, 包括市场, 销售等.团队要解答参加者提出的问题. 评审前, 要将产品发布到预发布环境中, 也就是上线前的测试环境.

* Sprint回顾会议. 团队内进行的查漏补缺. 在下一次Sprint时候改进. 这一个我们目前也做的不够.

三. 用户故事地图

我们之前用的是需求池, 感觉结构上类似. 用户故事地图更好的地方在于, 横向上再次用用户角色进行划分(不同泳道), 并且将用户的业务流程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业务下面再划分用户故事. 其他纵向的按Sprint划分, 与我们现在按版本划分差不多.

四. 其他

* 可视化协作. 看板放在一个人人都能随时看到的地方非常重要, 对所有人都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所以他建议买一个大电视一直用来放看板. 而且也确实有公司这么去实践了.

* 自动化. 自动化是解决技术债务的唯一方式了. 把那些无聊的重复的工作都自动化了吧! 不用再有疑问了.

* 文档. 目前出现的接口文档和实际接口不一致的问题. 那么把文档也作为验收标准, 作为需求的一部分吧!

Powermockito对java代码可以进行静态方法的Mock. 用于junit单元测试, 但由于依赖问题, 在运行Junit时候, 会遇到Initialization error
一般见于Powermockito <1.6.1的版本和Junit<4.12的版本.
解决方法: maven中修改依赖为:

<dependency>
  <groupId>org.powermock</groupId>
  <artifactId>powermock-api-mockito</artifactId>
  <version>1.6.1</version>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powermock</groupId>
  <artifactId>powermock-module-junit4</artifactId>
  <version>1.6.1</version>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junit</groupId>
  <artifactId>junit</artifactId>
  <version>4.12</version>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即可

参考: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6192929/unable-to-run-junit-test-with-powermockrunner

熟悉了多年的瀑布流程,一开始做敏捷,是被敏捷对需求的快速响应所吸引。互联网公司宣扬的快速迭代,已经深入人心。而敏捷所说的:需求在一开始并不明确也无法明确,在构思和开发多款新产品的过程中,也深感切肤之痛。
瀑布模型周期长,在一次需求确定之后,开发人员非常讨厌变更。而变更总是不可避免。所以,在正常开发流程之外,总是要附加另一个需求变更流程。在网上搜“华为需求变更管理流程”,你会找到一张长长的流程图,诸多的审批环节,这本身就说明需求变更是个多么讨厌的麻烦的事情,以至于要这么多环节去限制它。
而在流程不那么规范的公司——我相信这种公司应该是大多数的,毕竟象华为这样的公司还是少数——老板、总监、甚至销售人员,都能在开发过程中随意给提出几个需求要求开发人员去实现。即便是产品经理去建立一个需求变更流程也无济于事,毕竟一次开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毕竟老板发现有新的很重要的需求总不能憋着不提。
那么需求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定清楚?这就是敏捷的核心之一,很多需求就是一开始定不清楚的。
那么敏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快速迭代!
一次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变更不是限制,在敏捷中是被禁止了。对需求的任何变更,都预先记录下来,然后放在下一次迭代前的需求评审中。每次迭代很快,一周到两周不等。
不过,在公司的实践中,要求每次迭代需求一点儿都不变,总没有那么绝对的事情,不过要好处理的多:对于一些文字的小修改,开发人员也并不在意,对于稍微大一些的修改,由于一次迭代速度快,放在下一个迭代中,对于公司老板和其他人员,一旦逐渐理解了敏捷,也是会接受的。并且迭代周期短,意味着提出的需求变更也不会太多了。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一个迭代中忽然插入的需求——提出者往往是刚刚拜访客户回来的销售或者老板——会说这个需求如何的紧急、重要,势必加入开发不可。然后我把它放入下一期需要评审的重要需求中。等过了几天需要评审的时候,把这个需求拿出来和别的一对比,往往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紧急,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这种需求有时候一放就是好几个迭代都没有开发,甚至一直躺在需求池里面。敏捷的这种流程,还能让产品经理去重新审视需求的必要性,也能让提出需求的人“冷静一下”,更客观地和产品经理去评估需求。产品经理这时候也更容易去说服他们,把哪些不必要的需求推迟,即使那个人是老板——我知道,在很多公司,有很多产品经理都不知道怎么对付老板提出的古怪需求的,这或许就是其中的方式。

frisby.js是基于node.js和jasmine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可以很方便的测试服务器http get/post请求及其返回的json数据. 可以对json数据的类型和数值做判断.

首先需要安装node.js, 并且安装node.js的包管理器npm.

然后使用npm安装frisby和jasmine-node

npm install frisby -g npm install jasmine-node -g
进入frisby的安装目录. 我是win10, 是装在 C:\users\USERNAME\node_modules\frisby 下面的.
在这个目录里新建一个测试用例的目录, 例如建立一个 ceshi 目录. 目录结构是: C:\users\USERNAME\node_modules\frisby\ceshi
[注意] 特别坑爹的是, 这些目录结构不能任意改变. 既不能把frisby目录复制到别的地方使用, 也不能在别的地方创建测试用例的目录. 否则, 测试用例依赖的各种文件找不到, 运行的时候就会报错MODULE找不到.
在ceshi目录中建立一个js文件, 以 spec.js 结尾, 如建立一个test_spec.js 文件
输入如下内容
var frisby = require('../lib/frisby'); //全局设置 frisby.globalSetup({ request: { headers:{'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 frisby.create('登录get') .get('http://apis.baidu.com/apistore/mobilenumber/mobilenumber?phone=15210011578') .expectStatus(200) .expectJSONTypes({ status: Number }) .expectJSON({ status: 1 }) .toss();

在命令行, 进入 C:\users\USERNAME\node_modules\frisby 目录, 输入 jasmine-node ceshi 回车, 运行. 出现类似下面的结果. 说明测试没有通过.
C:\users\USERNAME\node_modules\frisby>jasmine-node ceshi undefined F Failures: 1) Frisby Test: baidu [ GET http://apis.baidu.com/apistore/mobilenumber/mobilenumber?phone=15210011578 ] Message: Error: Expected number '300202' to match number '0' on key 'errNum' Stacktrace: Error: Expected number '300202' to match number '0' on key 'errNum' at _jsonContains (C:\r\test\node_modules\.frisby.DELETE\lib\frisby.js:1271:17) at jasmine.Matchers.toContainJson (C:\r\test\node_modules\.frisby.DELETE\lib\frisby.js:1186:12) at null. (C:\r\test\node_modules\.frisby.DELETE\lib\frisby.js:717:24) at null. (C:\r\test\node_modules\.frisby.DELETE\lib\frisby.js:1074:43) at Timer.listOnTimeout (timers.js:93:15) Finished in 0.256 seconds 1 test, 3 assertions, 1 failure, 0 skipped

冬季,几十年不遇的北极涡旋寒流将至。早上熙熙攘攘的公交车站,人们裹得厚厚地挤在一起等车。一只老鼠,堂而皇之旁若无人地趴在站台旁东看西看,等车上班的人们和路人——包括我——除了给它让出直径五米的隔离区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若在老家,早就有人抄起板砖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而在繁华都市,你抄板砖追老鼠的狼狈无法保持城市人的优雅姿态,你百米冲刺十秒的速度无法穿越人流车流马路天桥,就算追到,你板砖落下光天化日血腥四溅血肉横飞路人和你都无法直视,况且砸不到老鼠砸到花花草草,砸不到花花草草砸到个奔驰宝马,砸不到奔驰宝马砸到路人甲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在人来人往的城市大街上看到一只不紧不慢的过街老鼠,有谁知道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办呢?

洗脑技术的综述
无数人问“洗脑到底是什么”“洗脑和教育的区别是什么”“洗脑和影响别人的区别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洗脑就是通过降低你思考判断能力而让你相信连洗脑者自己都不相信的信息。
在这个定义下,洗脑和教育主要有两点区别:
1,方法:提升思考能力还是降低思考能力?
虽然都是影响你的观点,但是教育是通过提高你的思考、判断能力,让你更加具备分辨力来实现的;而洗脑是通过一系列心理学行为学手段,降低你的判断能力,把你变成白痴来实现的。
2,目的:自己是否相信让你被动相信的内容
洗脑者跟你说的话,他自己一般是不信的;教育者给你说的话,不论正确与否,一般他自己是相信的。
为了让各位更加认识和区别“洗脑术”,提高对洗脑的免疫力,在下详细介绍常见的3大类10小类洗脑术,分别是:
一,轻度洗脑:信息控制
二,中度洗脑:行为干预
三,重度洗脑:药物+人格摧毁
按照层次分的洗脑方法:
一,轻度洗脑:信息控制
通过控制你所接收的信息及事件,来长期改变你的认知和行为。
1,单一信息来源
只为你提供单一种类及来源的信息,不提供与其观点相反的信息,让你相信XX永远是对的,XX是宇宙真理,XX是最好的公司。
为什么这样能洗脑?
人们潜意识相信“所见即世界”,认为“自己得到的关于某个事件的信息”,就是“与这个事件有关的所有信息”,如果你见过的所有马都是黑色的,你不会去怀疑“是不是也有白色的马?”
同样,有人对你说“社会都是这样的”,其实只不过是“他所接触到的社会是这样的”。
常见洗脑行为:
明确规定信息来源—比如工作总结必须使用XX领导讲话的内容;
控制信息呈现—大屏幕上不断播放有利于宣传自己观点的内容和公司宣传片;
限制信息接触—直接强制你不能看某些信息,限制你获取信息的渠道(需要权力)
相反,很多教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会提高其他学者及反对方的研究结论以及自己理论的局限性,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信息来源,提高其思考能力,减少盲信。
免疫诀窍:
问自己:有没有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反对的人一般怎么说?
2,掺杂信息
为了让你相信一个错误的观点,先讲一些绝对正确的观点。
比如:“1+1=2,苹果是水果,油菜是蔬菜,早起床身体好,保护森林是重要的,勤奋学习有助于前途,践踏草坪是不好的,太阳是绿色的。”
为了让人盲目相信“太阳是绿色的”,洗脑者需要先讲一些绝对正确的论断,从而让你相信他是“可信的人”,然后当这个可信的人再说其他话时,你会不会怀疑这么多了—因为他前99句话都在理。

类似的方法经常被各种骗老年人的保健讲座中使用,演讲者先讲一大堆绝对正确的健康常识,比如“糖尿病的真正原因是XX”,让老人们觉得他讲的在理,是个“可信的人”,接下来将的“XX药物很管用”,自然而然也变成可信信息了。
免疫诀窍:
告诉自己:讲真话的人不一定是可信的人。
3,制造稀缺
人为地制造一些“稀缺感”,让你去参与竞争。
最经典的案例是钻石大王戴比尔斯,在它之前,钻石和蓝宝石翡翠等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戴比尔斯通过减少全球钻石的产量,让钻石变得更稀缺,并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成功对全球人洗脑,让人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觉得“钻石是爱情的象征”。
如何让别人对你服从?
关键是要掌握别人需要的稀奇资源。
没有怎么办?
人为制造这种“稀缺资源”。
我认为中国最“成功”的应用者莫非各种小学老师了,TA们人为地制造了“小红花”这种莫须有的东西,成功地让“小红花”成为学生眼中的稀缺资源,并通过掌握这种稀缺资源及其评价标准来让别人服从。

常见行为:
树立标杆,竞争激烈;
使用主观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种竞争的结果(比如是否“听话”,比如“模糊执行规则”—规则是明确的,大家都违反,但是我有权决定把谁揪出来。)
免疫诀窍:
我现在正在跟别人抢的东西,对我自己到底有什么好处?
4,捕获冲击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正在假期悠闲地喝咖啡看电视,突然同事(同学)悄悄跟你说,“经理(老师)让你周一9点去他办公室见他!”
接下来的假期你可能会惶恐不安,害怕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事情被怀疑了,或者BOSS不满意我的表现。
结果周一你去办公室时,幸运地发现他说:“小李啊,其实也没什么事,下午帮我取个邮件吧。”
这时你内心想的应该不会是“该死,又要麻烦跑腿”,而是大大送了一口气,并在潜意识增加了对经理(老师)的好感。
这就是“捕获冲击”,当你对某个捕获很震惊的时候(啊?上司怎么会突然在假期找我?),你的内心正是最脆弱的时候,这时你更有可能产生服从、盲信和对权威的喜好。
实际上,**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他们总是在凌晨时对嫌疑犯实施抓捕,这时是嫌疑犯最放松、对捕获最为震惊的时候,更容易服从和交代罪行。
免疫诀窍:“身正不怕影子斜,周一找他理论理论!”
二,中度洗脑:行为干预
很多洗脑者喜欢用更加深入行为的干预方法,让人不知不觉调入陷阱,变成盲从者:
1,去个体化,制造角色感

为什么平时热爱家庭、乐于助人善良人到了战场上会变成制造大**的恶徒?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以变得无所畏惧而去采取自杀式袭击?
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洗脑中丧失了“个体感”,把自己完全当成了集体的一个角色,并只会做这个角色“理应做的事情”。

——罗宾·里德,“鞋子炸弹客”理查德·里德的父亲
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证实了这种现象(后来拍成了电影):
1971年,津巴多教授召集了几十名名心理健康的美国名校大学生,让他们在为期几天的实验中扮演狱警,为了增加这些实验者的“角色感”,津巴多教授还给他们统一配置的制服、墨镜、警棍等。

结果发现短短的几天时间,这些平时彬彬有礼的大学生就开始辱骂、嚎叫和虐囚,以至于实验结束后这些实验者都不敢相信自己在过去几天的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
平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准则,但是一旦被强制进入了某种角色,我们就不自然地表现出这个角色被期许的行为而不是自己性格所体现的行为—我们的个性消失了,被角色化了。(Festinger提出)
通过这样高度的角色化—高昂的口号、整齐的步伐、一致的制服,我们既可以变得忘记恐惧,敢于舍生忘死,也可以变得没有道德和原则,肆意而为;因为我们不再是自己,而是“角色”。
所以,当有人问:这么大公司一起作恶,难道里面没人有良知吗?(比如当年的安然事件)
我的回答是:他们仍然是有良知的普通人,只不过被自己的“角色”洗脑,做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常见行为&手段:
让人处于高昂的情绪中,被情绪左右,丧失理智思考能力。
比如:大声齐唱、响亮口号、朗读誓言、“一起干杯”等。

消除个性特征,强化角色特征。
比如:统一的制服、一致的发型甚至用在内部用代号来取代人名(当他们叫你“2014218号员工”而不是“李明”时,其实把你角色化了。)

使用图腾。
从远古时代的龙图腾,到当代的各种LOGO,都可以不断提醒“你是这个集体角色下的人”。
免疫诀窍:
问自己:现在做的是我人格的体现,还是这个集体的体现?
2,认知承诺
行为可以改变态度,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你的行为来最终达到“洗脑”的效果。
为什么一个企业或者社团即使想要你了,还是要为你设置层层阻碍,让你“艰难”地通过?
这是为了提高你对这个组织的认同感—如果你加入之后不喜欢这个组织,你就无法解释自己之前“辛苦加入”这个组织的行为。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行为(辛苦面试)改变了你的态度(对组织的喜好)。
无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某教授做过这个实验:
一边让实验者点头(告诉他们这是为了活动颈椎),一边让他们看广告,发现他们对广告的喜好增加了—这是因为行为(点头)改变了态度(广告)。
为什么行为会改变态度?
其中一种解释是认知失调理论—当我们行为和态度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会很“煎熬”,从而需要寻求一致。而相比难以改变的行为,我们往往更加倾向于改变态度以适应行为。
(比如对吸烟者来说,说服自己“吸烟其实也没那么大危害”远远比“用行动戒烟”要容易。)
而如果想对人进行洗脑,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先让他违背自己的“意愿”或者“态度”做一些事情,然后通过他做出的这些事情来最终改变他的态度(也就是洗脑成功)。
常见行为&手段:
强迫你高喊“我爱XX”,或者让你写一个分析报告“XX为什么是好的”。
然后你的这些行为(比如违心说”我爱XX”)最终会改变你的态度—让你最终对XX产生喜好。
强迫你做无意义行为。
当你被公司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对自己的解释可能是“我因为喜欢所以做”;而当他们不停安排你做无意义的行为,你就只能归因为“我是因为服从命令才做的”,所以长期以往你会越来越“服从”。
(小问题:踢正步和打仗战斗力没关系,军人为啥还要踢正步?酒店服务员为什么要一起练操?)

仪式化。
比如公司看似无意义的晨会,各种宗教仪式等,都是通过仪式上的行为来改变你的态度。我想当中最经典的就是咱们小学老师规定“举手提问必须右手、端平、坐直……”,他们通过这样的仪式化行为达到洗脑的目的。

免疫诀窍:
明白—任何非本愿的事情一定会让你最终改变态度。
3,群体压力
洗脑者让周围的人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而你为了融入群体不得不表现得一样,最终被洗脑。
心理学家层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4个人(其中3个是托),给类似下图的一张图,问哪两个矩形一样长。当前3个托都说AB一样长时,第四个真正的实验者也跟着说AB一样长,即使他直觉觉得BD一样长。

所以我们有着强烈的从众需求,而洗脑者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群体的一致性来消灭“少数派”。
为了达到这种一致性,洗脑者总是强调“只有一个正确的、不允许怀疑的答案”。
他们不允许不同意见(即使不同意见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的出现。为了消灭不同意见,他们会把“观点的对立”上升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的对立”。当你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不会认为你是“为了让团队绩效变得更好”,而是“为了针对我!不给我面子!”等。
三,重度洗脑:药物+人格摧毁
上面讲的都是合法条件下的利用心理学的正常“洗脑方法”。
下面提一些历史上被多次使用的重度洗脑方法。
1,药物作用
多种药物可以干预人的行为,比如审讯史上著名的吐真剂“硫喷妥钠”(医学用做临床麻醉药)。注射这种药物后,你会变得不由自主地想要说真话而且非常容易被“劝服”。当然现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在任何司法环节使用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药物了。
不得不提,现在社会上经常使用另一种具备“硫喷妥钠效果”的神奇组合:酒精+咖啡因(存在于茶叶、咖啡等中)
在酒精+咖啡因的同时作用下,人会变得非常容易被说服及吐真。所以如果有“先喝茶再喝酒的饭局”,请谨慎。
2,习得性无助—丧失行为控制
我想看过美剧《权力的游戏》的人肯定对下面这个人物颇有印象:

他就是席恩·葛雷乔伊,铁种家族的王子,被剥皮人抓住经历了一系列的折磨后,变得完全丧失了自我,甚至主动为剥皮人攻打自己家族。

当时剥皮人所用的手法包括但不限于:
单独禁闭,切断信息源;
强迫他叫自己傻X,摧毁自尊体系;(突然想起自己的小学老师也这么做过,强迫学生承认自己傻)
强迫他承认自己没有犯过的罪行(摧毁诚实体系);
可以通过一定的服从来赢得“恩惠”(比如攻打自己家族后被赏了个热水澡)。
通过这些行为,席恩最终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一种由重复的失败或者惩罚而造成的听人摆布状态,面对现实完全无望而且无可奈何。即使席恩的亲姐姐来救他,他也不想跟姐姐走,而是听从折磨自己的那个人的话。
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他把狗关到笼子里,只要狗一碰笼子门,他就电击狗;重复了几天之后,即使他把笼子打开,狗也不会再逃跑了,只会蜷缩在笼子里。
洗脑的最严重情况就是不光降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更是直接摧毁了他的整个自信体系,让他不敢做任何的尝试,只会服从。
3,极端恐惧
制造极端恐惧事件来迅速改变性格—这可能是最快的洗脑方式。
这个理论的最早发现者还是行为心理学之父巴普洛夫,他通过各种行为干预,让狗养成了各种习惯,比如“一摇铃铛就摇尾巴”。
但是在1924年列宁格勒发大水时,他的狗被困在实验室里,差一点被慢慢淹死。经过这样的恐惧经历之后,他发现所有的狗的条件反射都消失了。
在现实中有一种心理疾病与此相关,叫做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当年经历越战的美军很多患病的。
说明:
1,“洗脑也有积极的意义啊!”
我并没有谈论洗脑的意义,只是在描述洗脑的方法和后果,以及如果你不想被洗脑,你应该怎么办。就像如果我说“如何做广告”,不代表我觉得广告没意义。
2,“你说了这么多洗脑的方法,是不是推崇洗脑术?”
我只是在描述它,而不是推崇它。病毒学家描述HIV发作机理,并不代表他们推崇艾滋病。
3,“是不是只要用‘制造稀缺’等方法,就算洗脑?”
不是。上述是洗脑的方法,不代表用了1个就算洗脑。绑架犯经常用绳子,不代表用绳子的人就算绑架犯。
百科博士肥兔 发表于 12-30 12:41
button2button1button
全部回复(8) 按投票按时间
avatarzuigy
入门站友
好,学习防洗脑。
12-30 12:45buttonbuttonbutton
avatar护法卍洛克
入门站友
先顶起
12-30 12:53buttonbuttonbutton
avatar偷着笑
入门站友
学习了,我妈被洗脑了,我们怎么做怎么劝都没用啊!
12-30 14:06buttonbuttonbutton
avatar世人都晓神仙好
入门站友
有反洗脑的具体方法吗?就像找回自我,找回的方法是什么?
12-30 14:19buttonbuttonbutton
avatar多想不孤独
入门站友
我已被洗脑。
12-30 15:25buttonbuttonbutton
avatar护法卍洛克
入门站友
这个不错,学习了!
12-30 17:02buttonbuttonbutton
avatar4fanfan4
常驻站友
宣传这种东西,不知道又要出现几个李XX了
12-30 19:16buttonbuttonbutton
avatar百科博士肥兔
常驻站友
本人催眠师一枚,专业研究读心、催眠、洗脑等心理学非主流技术!正被美国FBI、俄罗斯联邦调查局、英国军情六处、以色列摩萨德和我国国安全球通缉中!
12-30 22:19button1buttonbutton

 

无题一

几时何其盼

悠然见南山

南山何处在

举投不悠然

陶翁结草庐

诸葛睡三竿

我生陷城市

午夜梦桃源

 

无题二

早同拥堵去

晚与雾霾还

平日忧代码

月末怕还钱

最近IS伊斯兰国肉弹在巴黎开花,死伤不计其数。自爆者们口中喊着真主。IS在社交网络上宣传自己的残暴,却引得世界多国青年奔赴中东加入IS。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甚了了,或认为这些加入的青年以前就是残暴,罪恶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有的一直受人欢迎,有的成绩优异,聪明有学识,加入IS以前,甚至受到本国政府的学业赞助。并且在他们看来,在IS治下的城市, 并非恐怖如人间地狱,而是安静祥和,没有犯罪,道德高尚,夜不闭户的乌托邦。

佐证的事例是,一个喝酒的人,要在大街上受鞭刑;一个私通的女人,要被乱石砸死。这些在其他社会最多受到道德谴责,完全与法律刑罚无关的,在IS不但是罪,而且有的罪已至死。其他罪行,那就更无人敢犯了。这不就是理想国乌托邦吗?

那些外族的人,肆意饮酒,性生活混乱,遍地偷盗抢,也不相信真主,根本就不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理想和信仰,为了教训这些外族人,牺牲自己做个肉弹,难道不是受人尊敬的烈士吗?

在《死亡笔记》中,中学生夜神月已惩治罪恶为己任,用死亡笔记杀死多名罪犯,以建立一个没有罪恶的世界。初看时,莫不觉得让人拍手称快。然而,这真的是理想的世界吗?

夜神月自诩自己为神,他说:“只有我才是正义!”,肆意杀死有罪之人。

IS被称为极端宗教主义,他们自认为最接近先知和神的教诲(领导人是不是这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并为了他们的正义,肆意杀死他们认为的有罪之人。

当代中国,仍有人在怀念文革,因为没有犯罪、夜不闭户、没有性,一切为了毛主席。秉持正义的年轻红卫兵们当街就能批斗死好几个老教授。

如出一辙。

正义本非你所想的正义,邪恶本非你所想的邪恶。

参考文献:走进ISIS:制造一个激进分子,Louise Stigsgaard Nissen,36氪,2015/11/14

 

 

说到创业,圈里的人想到的就是做个App。做个App需要花多少钱?正想创业的上班族想,一个程序员1万元做个3个月,3万,够了吧?too young too naive。做个APP最少的需要后台,前台,UI,产品,测试。你要iOS和安卓都上还得有俩前台开发。这你还没开始推广运营呢,这么多人的办公室呢,桌椅板凳电脑呢。至少百万往上,还只是入个门。

钱花了人找了东西做出来了呢,你只有1%成功的可能,因为有需求的产品已经做好了成百上千,没需求的产品——就只有等死了不是。况且这年代头脑发热的人太多,没需求的产品都能做出竞争来。别指望自己是1%,自己只是99%。

对于绝大多数人,创业就是App。找别的方向吧,做智能硬件。这个成本更高,不但做APP还要开模制PCB买芯片做纸壳。尽管如此,做出的智能硬件充满了想象出来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装逼。然后又死掉一大批。

还有呢,做个创客。arduino,adison,3D打印…然而现在创客还都是玩儿的阶段,没什么产品,不产生多少效益,不能给资本家们想象空间,中国的资本家没太多耐心,投进去一年半载得有个响儿。这种项目能投的太少。要不然就是一窝蜂投,像3D打印,无人机什么的,又是一死一片。

难道就没有希望了吗?呃,是没有多少希望。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的708090后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飞蛾扑火般烧着红红的票子投入这99死1生的运动中。

这种死亡,可能是我们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只是希望,未来我们重生之后,成本低一点,环境好一点,思想轻松一点,说不定那时候,不只有雷布斯,也会有E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