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ssky 发布的文章

替换源

据说淘宝源已经停止维护,现在只有https://gems.ruby-china.com

$ gem sources --add https://gems.ruby-china.com/ --remove https://rubygems.org/
$ gem sources -l
https://gems.ruby-china.com
# 确保只有 gems.ruby-china.com

显示安装进度

gem默认不显示安装进度,下载比较大的gem文件的时候就搞不清楚是不是断了,添加--verbose或者-V显示详情.


gem install xxx -V
```

自己的核心产品是应该做的。可以扩大一点产品的的概念:产品除了我们常见的产生价值的有形物品外,把销售能力/服务能力等其他产生价值的虚拟能力也称之为产品。核心产品是公司依靠赚钱生活的产品,或者是在未来想象中依靠赚钱生活的产品。公司的客户建立在核心产品之上的印象凝聚成品牌印象。
一个产品背后都是一串供应链,那么自己的产品中,哪些又是应该自己做,哪些是供应链来做?
那么要看产品的竞争力和供应链的竞争力了。这两个有什么不同?产品竞争力是公司的客户、也就是我们的下游评估的,供应链的竞争力是供应链的客户(包括自己公司在内)评估的。

产品的竞争力

至少包括产品门槛和产品差异化优势。门槛决定能不能卖,差异化决定好不好卖。
在我来看,产品差异化优势是必须自己做的,不自己做也就没有所谓“差异化”可言。
而产品门槛是否自己做,其实可以看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竞争力

供应链的竞争力其实是供应链提供的产品的竞争力。就是看我们能不能从市场上(潜在供应商)那里选购到合适的产品作为我们产品的原料。原料可选择性多、很容易选购到,我们说供应链很成熟;很难选购到,我们说供应链不成熟。
那么怎么算成熟?

  • 是否存在符合要求的原料。如果自己的要求很高,那就有可能找不到。反之有可能遍地都是。这时要评估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 这样的原料是否大量存在。大量存在则容易选择,不容易导致供应链中断。
  • 生产这样原料的公司是否大量存在。大量存在则容易替换,原因是一样的。
  • 这个原料是不是在我们产品中占有比较低的成本比例。产品最终要考虑成本,如果成本高,也许是要重新考虑是否自己做了。
  • 这个原料采购周期是否足够短。漫长的等待导致对市场需求反应慢,要么库存积压要么库存缺货。
  • 这个原料供应链的上游供应链(上上游)是否成熟。上上游不成熟同样会有潜在隐患,供应链始终是一个链条,一环断则环环断。但上上游的影响总之还是相对间接一点。

    常见原料对比

  • 公版原料与需要设计的原料。前者当然要比后者更成熟。需要设计的原料就是不存在的原料。
  • 设计本身。同样因要求不同而不同。高要求使可选择的设计人员变少,价格变高。低要求可选择的多,价格低,结果也可能比公版好不了多少。我认为,如果设计被评估为一种差异化的话,那还是应该尽量自己做。

举例

华为终端

我对华为终端还算比较熟悉。华为很早之前尝试做过终端,一直不成功。包括电话、Modem、小灵通、手机。但终端一直没法成为像运营商产品那样的核心产品。更像是因为有了运营商渠道而搭配着卖的。也不重视品牌,很多都是运营商定制。所以,华为这个时期有很多终端都是外包做的。然而终端中的手机成为未来核心产品的时候,就必须找出差异化来亲力亲为了。
首先是外观。其次是系统。最早的智能手机可能只有外观是差异化,系统都是公版Android。然而自从小米等自制系统越来越受到欢迎后,系统也变成了差异化竞争力之一。再次是主板。这是由外观差异化决定的。
在后期的差异化方面又发生了变化,首先是CPU。高通、联发科CPU虽然符合要求、大量存在,然而供应商就这俩,然后提高下要求到高端的话,就只剩下高通了,CPU成本也不低,所以不能说是太成熟的,值得自己做。并且其中有可以差异化的点,如低功耗之类。虽然这个门槛很高,但作为华为仍然是有实力、或者有魄力去做的。
其次是拍摄效果。这完全是新定义的一个差异化点。摄像头没有能力做,好在供应商还有几个,算法还可以优化,数量还可以自定义。当然,最重要的摄像头不能做的话,导致其实差异化拉不开太大差异,小米努努力,也可以超越。
最后是

.s是汇编编写的.
从开头注释来看是Winner Micro原厂编写, 使用的汇编应该是ARM了.

; Vector Table Mapped to Address 0 at Reset

向量表里面IMPORT的是需要启用的功能.
配合后面的DCD也要打开, 这个功能才能启用.
可以看到大多是中断回调.这个就是很神奇的地方了. 中断回调函数名称实际上是在这儿定义的.这大概意味着你不能随便改名字啦.
但是, 按键中断却不在这儿定义,而是通过wm_gpio.c中的函数tls_gpio_isr_register()定义.

Keil编译设置里的“fromelf.exe --bin -o "$L@L.bin" "#L"到底什么意思?

官方解释:Key Sequence for Tool Parameters

%   File name with extension (PROJECT1.UVPROJ)
#   File name with extension and complete path specification (C:\MYPROJECT\PROJECT1.UVPROJ)
@   File name without extension or path specification (PROJECT1)
$   Path name of a file. Path names get extended with a backslash. For example, $P could generate C:\MYPROJECT\.
L   Linker output file. Typically the executable file used for debugging (PROJECT1).

乐鑫官网关于ESP-Touch的说明中, 主要文档在于资源-文档-用户指南中.
但翻开用户指南的pdf文件, 发现其中说明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1. 说明了通过UDP的2个字节的Length字段发送SSID和密码
  2. 说明了在ESP32和ESP8266上如何启动ESPTouch(在PDF的示例代码中又称之为smartconfig了, 这个名字不是TI的吗?)

唯独缺少了手机端如何组装和发送数据的说明.
通过阅读手机端的源码 (Android DatumCode.javaIOS DatumCode.m), 发现了其数据的构造过程在源码中注释如下

// Data = total len(1 byte) + apPwd len(1 byte) + SSID CRC(1 byte) +
// BSSID CRC(1 byte) + TOTAL XOR(1 byte)+ ipAddress(4 byte) + apPwd + apSsid apPwdLen <=
// 105 at the moment

在源码中,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EXTRA_HEAD_LEN = 5;正好是前面的长度/CRC/XOR共5个字节,总长度:char totalLen = (char) (EXTRA_HEAD_LEN + ipLen + apPwdLen + apSsidLen); 只是奇怪的是,在apSSid之后,又通过奇妙的方法去插入bssid:

        // add bssid
        int bssidInsertIndex = EXTRA_HEAD_LEN;
        for (int i = 0; i < apBssid.length; i++) {
            int index = totalLen + i;
            char c = ByteUtil.convertByte2Uint8(apBssid[i]);
            DataCode dc = new DataCode(c, index);
            if (bssidInsertIndex >= mDataCodes.size()) {
                mDataCodes.add(dc);
            } else {
                mDataCodes.add(bssidInsertIndex, dc);
            }
            bssidInsertIndex += 4;
        }

看上述方法,似乎是从EXTRA_HEAD_LEN开始,每隔4字节插入一字节的bssid直到插完为止(事实上应该是原数据上每隔3字节,因为每插入一个bssid后原数据剩余部分都往后挤出1个字节). 如果原数据插完不够长,就把剩下的bssid插在最后面...奇怪的做法啊.

而实际在传输中, 竟然会把1个字节数据拆成6个字节传输.
整个看起来挺复杂的,也升级了很多个版本, 没时间的话还是不建议自己再实现一遍了.

win10系统为例,

"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点击“管理工具”栏目下的“查看事件日志”(当然老练的直接eventvwr命令,同样效果)

左侧栏展开“应用程序和服务日志”→展开“Microsoft”→展开"Windows",这下面有好多选项卡,鄙人是在“Dhcp-Client”选项卡下的“Microsoft-Windows-Dhcp-Client/Admin”这里面找到了我的历史ip(局域网的)

以供参考

看了会儿抖音直播,有如下发现:

  1. 短视频作为流量入口, 促进用户点直播头像看直播;
  2. 直播内容90%都是卖货, 卖货100%求关注;
  3. 直接上划和点击右侧"更多直播"看到的直播列表是不同的.直接上划更多在线数(几百到几千)也更多卖货, "更多直播"中却更多是几个到几十个的; 上划操作显然更便捷, 因此变现渠道----哦,似乎我换了个手机后看到的直播又都不同了, 这次改都是唱歌的.
  4. 直播下面出现的购物袋,进入的店铺可以是淘宝的, 但绝大多数都是抖音自己的店铺,整个UI设计和淘宝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