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的弟子,我就大约了解了七七八八。再一看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我就大概已经猜出书的主旨:治愈心灵,或者说,获得幸福。
获得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每一个曾经少年的人,大约都提出过这种人生终极命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幸福大概是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目标,手段却是各有不同。马歇尔.卢森堡从沟通出发,饱含人本主义对人的关爱,讲述了获得幸福的爱的语言。而世界主流言论从经济出发,讲述的却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手段。我们就来看看两者有何不同,究竟哪个与幸福南辕北辙?
第二章说明了与幸福相背而驰的几个点,都是主流言论支持或间接支持的。
一、道德及其评判。道德是法律与宗教以外的社会秩序维护手段,与其他手段一样,其规则并不见得正确,而且容易陷入二分法,即无罪或有罪、忠教或叛教、道德或不道德。二分法降低了记忆压力,然而久经世事的人们都知道人是复杂的、品质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善人或恶人。然而道德评判阻止我们去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用道德的幌子假装公理,将一个人钉在光荣榜或耻辱柱上。
二、进行比较。将对方与其他人比较,经常是因为对方比其他人差,以促进对方的进步。我国教育很擅长用各种排名达成成这一点,另外,各种比赛、运动会也是精于比较。然而,比较使人感受压力、挫折,甚至抑郁,自然谈不上幸福感。
三、强人所难。看上去主流世界并不会使用强人所难这种贬义方法,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我们对小朋友说“听话!”,对战士说:“这是命令!”就是强人所难。强人所难是啊,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拒绝沟通,更不用说要达成非暴力沟通了。
从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分别来看与主流言论及其主流方式的不同。以下做简单对比。
一、观察。对应主流方式是评价。评价也是停止进一步沟通的方式。一旦有了评价,我们就会想:“他就是这样一种人!”然后就不再继续了解对方。
二、感受。对应主流方式是理智,表达出来就是看法。我们不断地被要求“保持理智”,不要“情绪化”,生气的时候为保持理智说“我一点也不生气”,同时加一句看法:“你就是个王八蛋”。所以,很多时候只是在理智的面具下掩饰自己真实情感而已。
三、需要。对应主流言论是无欲无求。真正的无欲无求是一种境界。强行的无欲无求就是压抑自己的需要。压抑自己的需要,轻则因为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而不断的释放负面情感,重则连发泄情感的需要都被压抑了而产生心理疾病。
四、请求。对应的主流言论是奉献。请求和需要的概念有些接近。区别在于,需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愿望,请求表达的是希望对方做的事。奉献同样是一种境界。只强行要求自己奉献而羞于提出自己的请求,同样是对自己的压抑。这种压抑必然以一种不正常的情感,或者扭曲的看法,甚至是病态的心理表现出来。最终让有些完全可以满足的请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然而,批判的来看此书,书中的论点是否具有完全的可行性?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非暴力沟通还是需要很大的脑力去思考和感受,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脑力去做到这一点。
第二,非暴力沟通也会花费更长的沟通时间。在很多环境尤其是企业环境下,可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非暴力沟通。
第三,主流言论确实会造成个人情感和需要的压抑,同时,道德、比较、强人所难,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进步、个人能力的提高。评价、理智、无欲无求、奉献,确实减少了沟通的时间,提高了沟通的效率,虽然沟通的质量并不好,但是同样对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所以,我的这种说法是各打50大板吗?并不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主流言论既有积极性,又有局限性。我们在大到促进社会发展、小到促进公司增长上,应该积极努力并加倍的积极努力。同时应该认识到这种积极努力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需要——马斯洛需求模型的最顶层需求——自我实现。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修炼,比如非暴力沟通,正确面对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从而更有效促进自我实现,而不要压抑和扭曲需要,最终不但与幸福背道而驰,甚至患上心理疾病。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心理也是。

标签: none 阅读量: 1359

添加新评论